政务公开?>? 新闻发布会
“辽宁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第一场)

文字实录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邵玉英: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会。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召开“辽宁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全面系统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发生的显著变化。今天是主题系列的首场新闻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政府新闻发言人,省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徐岩先生,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辽宁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法治辽宁、信用辽宁建设,不断增强振兴发展活力的重大部署、重要举措和积极成果。同时,省营商局(大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周轶赢女士;省委政法委副书记崔隆先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苏文忠先生;省公安厅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陈密森先生;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朱云先生也出席了今天的发布会,将一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下面,首先请徐岩秘书长作介绍。
省政府新闻发言人,省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徐岩: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向大家介绍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有关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中外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特别是在2018年9月28日召开的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的“六项重点工作”中,第一项就是“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对辽宁营商环境建设高度重视,将其摆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
  营商环境事关辽宁振兴发展全局,是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必须下好的先手棋。省委、省政府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来抓,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目标,把净化政治生态作为根本,把法治环境建设作为最突出、最紧迫的任务,以政治生态的持续净化、法治环境的持续改善来促进和保障营商环境的根本好转,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
  经过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即时比分营商环境发生积极可喜变化,良好的法治环境、信用环境正在加快形成,企业、群众感到在辽宁办事比以前更加方便、快捷,获得感更强了,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沈阳市、大连市有多项指标成为全国标杆;各级干部的“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面带微笑、挺起胸膛,展现出“共和国长子”的良好精神面貌;“辽宁就是我们自己、政治生态就是我们自己、营商环境就是我们自己、改变辽宁必须首先改变我们自己”已经成为各方面普遍共识,“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的氛围日益浓厚。
  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外界对辽宁的预期进一步改善,各方面展现出参与、支持辽宁振兴发展的意愿和信心。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到458.4万户,是2012年的2.1倍,其中私营企业106.4万户,是2012年的2.8倍。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以及疫情严重冲击,全省招商引资逆势增长、成果丰硕。上半年,实际到位资金4420.4亿元,增长31.2%,其中利用外资增长3.1倍;全省新开工建设项目增长50.5%,完成投资增长77.1%,华晨宝马增资项目、SK海力士项目、华能海上风电项目、大连轨道交通装备和通用动力机械制造基地项目、英歌石科学城等一批重大投资项目落地。今天的辽宁,吸引各方目光,更加开放包容、富有活力和创造力。
  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也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坚持吃透党中央精神,谋定后动、谋定快动,创造性地抓好各项工作,以改革的办法攻坚克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办事方便”
  办事方不方便是衡量营商环境好坏最为直接的标准。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从“小事情”做起,从“小切口、小场景”突破,着力解决“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努力让群众、企业感到在辽宁办事便捷、高效、痛快,不用求人就能办成事。
   一是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坚持该取消的彻底取消,该下放的“全链条”下放到位,先后分11批取消调整行政职权2203项。深化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重塑机制、再造流程、精简环节,一般建设工程审批时限压缩到60个工作日以内,线性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续优化企业开办流程,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改革,以及“先照后证”“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全省一般性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50%以上的市场主体开办实现半日内完成。特别是今年,实施惠企利民政策“免申即享”,确保快速直达市场主体、应享尽享,累计惠及全省纳税人209万户次,减少申请290万余次。
   二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坚持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企业和群众,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双随机抽查事项和重点监管事项清单,推行部门联合监管,减少对市场主体的非线索性直接检查、多头检查,减少行政成本,提升监管质效,让“管”跟上“放”的节奏、适应“放”的要求、跑在“放”的前面。
   三是全面优化政务服务。强化数字赋能、倒逼,坚持以“一网通办”倒逼政务服务流程再造、以“一网统管”倒逼社会治理创新、以“一网协同”倒逼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全力推进“一网一门一次”“只提交一次材料”“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全省政务服务实际网办率达到75%以上,919个“高频刚需”事项实现“掌上办、指尖办”,132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在全省2145个政务服务中心推行标准化建设,实行“首问负责制”“容缺受理制”“一次告知制”等制度;在乡镇(街道)、村(社区)、金融网点打造2246个“一站式”便民服务站,推动群众办事“就近办”。
   四是着力提高办事效率。增强公职人员服务精神,规范执法、司法、审批、监管用权行为,在全省倡导痛痛快快办事、公公正正服务文化,对于该办能办的事,雷厉风行去办;该办难办的事,想方设法办成;不该办的事坚决果断说“不”,做到赞成什么大张旗鼓,反对什么旗帜鲜明。完善抓执行、抓落实的闭环推进机制,以及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的工作机制,推动各项服务全面提速、提效、提质、提标,全力缩短“说了”和“做了”、“发文了”和“落实了”、“开会研究了”和“问题解决了”、“任务分解了”和“工作完成了”之间的距离,使政务服务更加高效、更加便捷、更有温度。
   二、强化依法践诺,大力推进“法治良好”
  法治环境是更高层次、更有竞争力、更可持续的营商环境。省委、省政府狠抓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努力让企业家感到自身合法权益能够受到保护,市场环境公平、透明、可预期,对自己的未来看得清,可安心在辽发展。
   一是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制定《辽宁省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将依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清单管理,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坚持立改废相结合,近3年废止、修改与高质量发展以及实施民法典、行政处罚法要求不相符的省政府规章95件,清理2020年以前制发的省政府文件3552件。深入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行远程视频监管等非现场监管方式,着力解决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频繁检查、随意检查、选择性检查等问题,全面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
   二是切实维护公平竞争。坚持用法治手段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建立全省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对妨碍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进行存量清理和增量审查。贯彻落实《反不正当竞争法》,在互联网、商业促销、仿冒侵权、保健美容等重点领域,开展反不正当竞争专项执法行动;加强平台经济反垄断执法,开展“净源”专项行动,以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
   三是全面加强诚信建设。强化诚信政府建设,印发《辽宁省政务严重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实施办法(试行)》,以“政府拖欠、政府违约、新官不理旧账”等问题为重点,连续3年开展政府失信行为专项整治行动,累计兑现优惠政策、资金合计510亿元,促进各级政府带头讲诚信,说到就要做到,承诺了就要兑现。出台《辽宁省社会信用条例》《辽宁省惩戒严重失信行为规定》,强化重点领域联合惩戒、信用监管,重拳打击违法失信行为,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让守信者一路绿灯、越来越便利。
   三、强化系统施策,大力推进“成本竞争力强”
  成本竞争力强就是要把该降的降下来、该升的升上去。省委、省政府坚持系统观念,多措并举,悉心呵护市场主体,着力降低市场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市场主体感受到在辽宁发展有土壤、有阳光、有养分。
   一是全面落实退税减税降费政策。顶格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在地方权限内最大程度减轻企业负担,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2013年以来,全省累计减免税费6091.9亿元。特别是今年,为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累计退税356.9亿元,惠及市场主体7.1万户,有效提振了市场预期和信心。
   二是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定期组织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银企对接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今年上半年,全省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加986亿元,同比增长68.3%。实施失业保险“降、免、缓、返、补”政策,全省3次降低失业保险费率,5次延长政策执行期,总费率由3%降至1%,2013年以来累计为失业保险参保单位减轻负担328.6亿元。
   三是着力提升企业违法违规成本。出台《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意见》,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处罚力度,近3年全省法院共审结知识产权案件1.8万余件。加大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维护市场公平,近3年处理重大环境违法案件758起,坚决让违法企业付出沉重代价,坚决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四、强化净化治理,大力推进“生态宜居”
  生态好、宜居度高,才能吸引人才、团队,吸引企业在辽宁安心安身安业。省委、省政府持续加大净化和治理力度,保持高压震慑,为高质量发展打造生态、营造环境、积蓄力量。
   一是打造良好政治生态。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正风肃纪反腐,对破坏辽宁法治环境、信用环境的人和事,坚决鄙视、坚决抵制、坚决惩戒。今年上半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腐败、责任和作风问题2198件,曝光严重违纪违法、破坏营商环境的干部260名,警示教育广大干部廉洁自律、崇尚实干、狠抓落实。今天的辽宁,干部精神振奋,净化政治生态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打造良好自然生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保持发展定力,注重发展品位,留白留璞增绿,全力打造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验场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创建辽河口国家公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今年上半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87.9%。今天的辽宁,天蓝地绿水清,生态环境更加秀美宜居。
   三是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强化制度创新,颁布实施《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为科技型企业成长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制度环境,吸引更多科技型企业集聚,让辽宁创新创业沃土上的新苗越来越多。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达到18158家,同比增长34.6%。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精准引育留用人才,让各类人才在辽宁创业有条件、创新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成果有回报。近3年全省引进高层次人才5306人,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379万人和514万人。今天的辽宁,紧跟时代步伐,正在全面塑造振兴发展新优势。
  过去十年极为不易,美好未来辉煌可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全省上下正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踔厉奋发、“拼抢争实”,奋力开创营商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区域格局优、生态环境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的振兴发展新局面,一步一个脚印把习近平总书记为辽宁擘画的振兴发展蓝图变为现实。希望各位记者朋友多宣传报道辽宁,讲好辽宁故事,传播辽宁声音,展示辽宁良好形象,让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辽宁、向往辽宁、圆梦辽宁,让更多的企业选择辽宁、投资辽宁、兴业辽宁,加快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邵玉英:
谢谢徐岩秘书长。下面进入问答环节,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光明日报记者: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赋能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作用日益凸显。去年,省委、省政府将省营商环境建设局加挂省大数据局牌子,请问,大数据技术在即时比分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省营商局(大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周轶赢:
去年,省委、省政府将省营商环境建设局加挂省大数据局牌子,用大数据支撑和优化营商环境,以数字赋能改革、服务和治理,探索出一条具有辽宁特色的营商环境建设新路子。
   一是数字赋能改革。也就是数字化改革。通过数字化手段“确权”。将政府权责清单纳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动态管理,实名认证单点登录后办理,确保“清单之外无权力、清单之外无审批”。去年,将工作重心放在“清仓见底”和服务情景化方面,将隐藏在“角落”“抽屉”的材料、环节等掘地三尺,让曾经可以暗箱操作的事项无所遁形。随着“一网通办”逐步深入,审批越加透明。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政务服务系统性重构。2019年开始清理各种“奇葩”证明,2020年开展“容缺受理”和“告知承诺”改革,2021年实施数据共享和在线核验,重点推进跨部门并联审批,解决服务碎片化问题。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平台整合了发改、住建、自然资源、电力等部门7个系统,按照立项、规划、施工、验收4个阶段,每阶段做到“一套材料、一次提交”。如,“新生儿出生”“入学”等“一件事”实现了多个跨部门事项“一次办”,极大提升了审批效率。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党政机关内部改革。建设“一网协同”系统,初期以满足机关内部办公为主,逐渐对各部门核心业务进行数字化改造,倒逼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目前,已有60多家省直部门开始试用。推进“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利用数字化技术归集“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中产生的“材料”,通过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方式,实现服务过程中相关材料跨部门、跨系统、跨层级“只提交一次”,推动打造“整体政府”服务模式。
   二是数字赋能服务。深入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目前,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覆盖省市县乡,全省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应上必上”网上可办,看病挂号、考试报名、社会保障等千余项服务可通过“辽事通”“掌上办”,实名注册4400余万人,累计办理各类业务超过2亿件。132项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便民服务站建设到村(社区),实现了服务下沉,家门口办。“12345”平台整合了32条热线,完成了智能化升级改造,及时预判问题发展趋势,将办理体系延伸到社区,推动社会治理向基层延伸,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今年上半年,受理诉求502.5万件,办结492.4万件,满意率94.2%。
   三是数字赋能治理。利用数字化方式整合数据实现“一网统管”,从政府侧和企业侧双向发力,解决传统监管方式覆盖面不够、问题不精准等短板,倒逼社会治理创新。政府侧,建设电子监察系统对各地区各部门审批情况及企业群众“好差评”评价等进行全程监管,把权力关进“数据”的笼子里。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对执法过程进行全程跟踪、记录,保障执法公平公正公开。市场主体侧,通过数字化监管提升企业违法成本。如,企业能耗监管平台实时监管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能耗情况。再如,正在建设的食品药品综合治理平台,对食品药品进行溯源和风险预警,实现闭环管理。通过数字监管,实现市场资源合理配置,逐步将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推向深入。
  
法治日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作为打造良好法治环境的主力军,辽宁政法机关在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呢?
省委政法委副书记崔隆:
近年来,全省政法机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提出的“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总要求,扎实履行法治环境主力军职责使命,全力服务保障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我们着力做了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注重全链条压实责任。组建省、市、县三级工作专班,积极对接各级纪检监察、营商局、工商联等部门,建立常态运行协调联络机制,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体系化、制度化、规范化展开。 第二,注重全方位制度供给。建立健全法治化营商环建设“1+5+N”制度体系,以《辽宁政法机关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指导意见》为“总任务书”,陆续出台《政法机关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方案》《政法干警优化营商环境“十个严禁”》《关于民营企业及其经营者涉部分经济类犯罪办案指引》《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关于建立民营企业及其经营者涉法权益保护协作机制的指导意见》,构建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四梁八柱”。 第三,注重全过程执法监督。开展全省重点案件异地交叉评查,评查各类案件25000余件,排查纠正错案180余件、瑕疵案件6000余件,清结涉市场主体超审限案件1.5余万件,419件涉民企刑事诉讼“挂案”全部清零。 第四,注重全维度服务保障。全省政法单位集中推出2100余项便民利企措施;全省法院、检察院均设立涉企“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司法政务服务审批时限压缩50%以上,提交材料减少30%以上。此外,今年年初,省委政法委接续出台《辽宁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六抓六促”工程》,突出“抓思想引领,抓问题核查,抓专项整治,抓行为规范,抓法治服务,抓组织领导”六项重点任务,深入开展14项损害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20项破解涉企难题专项活动和20项“我为企业办实事”活动,扎实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好转。
辽宁日报记者: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信用辽宁建设,请问省发展改革委,即时比分信用环境建设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苏文忠:
省委明确提出,要把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最突出、最紧迫、最现实的任务,以政治生态的持续净化,法治环境、信用环境的持续改善促进和保障营商环境的根本好转。近年来,即时比分在信用立法、政务诚信、联合奖惩、信用平台建设等关乎信用基础和社会高度关注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辽宁信用工作位居全国前列。
   一是完善法规制度,开启信用法治化新征程。即时比分已出台信用法规3部,政府规章2个,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文件10余件,构建了信用辽宁建设的基本制度体系框架。特别是去年以来,先后出台《辽宁省惩戒严重失信行为规定》和《辽宁省社会信用条例》两部具有时代感、辽宁辨识度的信用法规和系列标准规范,对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利剑高悬”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基本形成,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初步建立。
   二是加强统筹协调,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总体设计。省政府印发《辽宁省“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规划》注重信用赋能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的新要求,全面提升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四大领域诚信体系建设,调动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信用辽宁”建设高质量发展。
   三是强化失信惩戒,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印发《辽宁省政务严重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实施办法(试行)》,成立了政务严重失信行为处置专责小组。在税收、安全生产等20多个重点领域建立信用约束机制,实施联合惩戒,通过主流媒体新闻宣传扩大震慑效应,从而营造鄙视、抵制、惩治破坏辽宁法治环境、信用环境的舆论氛围。
   四是健全信用平台,推动信用信息共享应用。2005年,即时比分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平台,特别是近年来,通过进一步升级改造,全面提升了信用平台和网站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今年上半年,全省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总量达到24.3亿条,完成平台查询和接口调用信用信息3万余次,社会公众通过信用中国(辽宁)网站查询近30万人次。
  下一步,我委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加快推进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行政、市场和行业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信用联动机制,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人民网记者:
辽宁的发展首先是要振兴经济,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市场主体。请问,公安机关在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体现公平正义、打击涉企犯罪、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等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省公安厅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陈密森:
省公安厅始终将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公安机关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中心警务,全力抓好推进落实。近年来,我们聚焦“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和生态宜居”四句话要求,部署开展了整治营商环境突出问题“百日行动”,全面打响“转变思想、窗口服务、放管服改革、规范执法、涉企案件、宜居环境”六大攻坚战,取得了较好工作成效。特别是围绕服务保障企业发展,我们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在打击、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职能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全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一是全面规范涉企案件办理。坚持将“一把尺子”执法标准,落实到涉企案件办理工作中,与省法院、检察院和司法厅联合出台《关于民营企业及其经营者涉部分经济类犯罪办案指引》。实行了涉企经济案件审批报备和企业家羁押事前报备审核机制,开展了涉企案件常态化评查工作,整治了一批涉企案件办理中的突出问题,努力减少执法办案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 二是依法严打侵企违法犯罪。建立案件侦办“绿色通道”,全面打响保护品牌、护商安商攻坚战,对侵害企业权益、影响正常经营秩序的犯罪活动依法严厉打击。截至2022年7月底,全省公安机关累计侦破涉企现案2037起,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30.3亿元;破获涉知识产权犯罪案件584起,涉案总价值20亿元;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查扣冻涉案资产14.2亿元。 三是全力服务保障企业发展。与省工商联共同出台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指导意见》,围绕服务保障企业发展,建立六项制度,推出七项措施。实行安全隐患综合治理、驻企服务联动和涉企行政检查报备等工作机制,在全省建成30个驻企警务工作站,出台了企业安全巡查《暂行办法》和涉企行政检查《工作规范》,帮助企业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风险隐患,真正把服务与安全送到企业身边。
香港商报记者:
十年来,随着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推进,我们市场监管部门在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朱云:
感谢您对市场监管工作的关注。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省市场监管局不断转变市场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大力构建以信息归集共享公示为基础,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的新型事中事后监管机制。
   一、信息归集公示方面
  市场监管部门坚持把市场主体信用建立在信息公示基础之上,让信息公示成为日常监管重要手段和内容,建立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完善协同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联合惩戒机制,让失信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一是加大年报制度改革。自2014年3月1日起,即时比分实施多年的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报公示制度,企业于每年1月1日至6月30日,向市场监管部门报送上一年度年度报告,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市场监管部门对企业的年度报告不再进行事前审查,而是开展事后抽查。即时比分企业年报率从2013年的不足83%逐年提升,今年全省企业年报率更是达到93.4%。近年来,我们又会同社保、统计、海关和商务等部门,将相关事项纳入企业年报公示内容开展“多报合一”,通过“数据网上行”服务“企业少跑路”,企业信息公示内容不断丰富,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不断增强。
   二是督促各级监管部门监管信息统一归集公示。目前,在辽宁“互联网+监管”平台上,省、市、县三级监管部门用户超过3.8万,监管信息归集部门覆盖率超过90%,归集公示各类监管信息达500多万条。
   三是依法实施信用惩戒。十年来,我们不断完善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信用“黑名单”制度,建立常态化名单信息共享机制,推动跨部门依法依规对失信主体实施约束限制。现全省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100661户,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企业23137户。
   二、“双随机、一公开”方面
  推行简政放权以来,“双随机、一公开”成为事中事后监管主要模式,也是政府职能的深刻转变,是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举措。2020年,我们下发了《辽宁省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方案》,全省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建设全省统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实现抽查检查全程留痕、责任可追溯,有效提升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的统一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全省已有2568个政府部门进入了统一监管工作平台。
  二是实行抽查检查事项和重点监管事项动态清单管理,建立全省统一的监管对象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库。平台已入库市场主体达458.2万,事业单位等其他组织15.6万,执法人员3.75万人。
  三是统筹制定全省抽查检查计划,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常态化。今年,全省已有1359个部门制定了年度抽查检查计划,拟实施5959个检查任务,联合抽查任务1359个,联合任务占总任务数比例达22.8%,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有效整合了监管资源,提高了监管效能。
辽宁法治报记者:
在积极回应企业群众关切,有效化解企业诉求,解决问题方面,政法机关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委政法委副书记崔隆: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2020年以来,全省政法机关将查处损害法治化营商环境问题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拓展诉求反映渠道,在辽宁长安网、辽宁政法公众号设立投诉举报窗口,制定出台《辽宁省政法机关损害法治化营商环境问题查处暂行办法》,开发建设“辽宁省损害法治化营商环境问题查处信息化管理系统”,全省政法机关核查相关线索共5022件,已解决问题4464个;处理处分政法干警1002人,向社会累计曝光负面案例15次39起,警示震慑作用效果显著。
  尤其今年以来,对普遍性、多发性问题,全省政法单位开展专项整治和专项活动,积极推进解决特殊主体债务清偿问题,共执结涉特殊主体执行案件134件,执行到位金额1.1亿元;开展涉企案件生产经营影响评估166351次;开展涉罪企业合规考察工作29次;适用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865次;侦破涉企案件727件,抓获犯罪嫌疑人965人,挽回企业经济损失1.84亿余元;开展涉企积案清理,共排查积案186起,其中重大案件挂牌督办88起,已办结23起,受到公众广泛关注,社会反响较好。
  
中国新闻社记者:
请问省发展改革委,即时比分持续优化信用环境建设,在哪些重点领域开展了信用奖惩联动工作,成效如何?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苏文忠:
为深入落实《辽宁省社会信用条例》,聚焦政务领域最突出的失信行为,即时比分连续3年开展政府失信行为专项整治行动,树立政府公平、公正、诚信的良好形象,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即时比分依托信用评价体系,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为守信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对失信企业加强监督管理。截至目前,已在税收、住建、水利、司法、海关、电力、招标投标、安全生产、融资贷款、人力资源、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市场监管、交通运输、商务流通等20多个领域建立了信用监管奖惩联动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
  在税收领域,省税务局推进纳税信用从静态评价向动态管理迈进。在“信用辽宁”网站发布纳税信用A级企业“红名单”3万户和税收违法“黑名单”3262户。为4235户次A级企业设立行政审批绿色通道,提供优惠政策和服务便利,对1815户失信主体加强日常税务监管。今年以来,全省有2.7万户企业通过信用修复机制实现了纳税信用升级,重新擦亮了“信用名片”。
  在安全生产领域,针对去年下半年以来,省内相继发生的燃气爆炸事故,省应急管理部门对事故失信主体进行联合惩戒告知,报国家应急部纳入失信惩戒“黑名单”。我委会同各有关单位依法依规制定了《辽宁省安全生产领域严重失信联合惩戒实施方案》,提出11个行业领域33项联合惩戒措施。针对典型案例通报、推送严重失信主体信息,督导各地区、各部门实施联合惩戒措施,形成失信联合惩戒全流程闭环管理。
  在司法领域,法院系统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共享与联合惩戒制度化和常态化,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据统计,全省法院共发布失信被执行人60.7万人,对失信被执行人罚款1418.4万元,拘留1767人次,限制出境327人次,追究拒执罪70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锚定优化信用环境的大方向,健全“信用+行业监管”的新型监管模式,持续创新信用奖惩机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进一步营造“守信处处受益、失信寸步难行”的良好氛围,奋力开创即时比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局面。
辽宁广播电视台记者:
营商环境建设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发展是为了让人民更幸福。请问,公安机关在方便群众办事,服务保障民生等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省公安厅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陈密森:
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始终把“办事不求人”作为提升公安机关服务水平的目标和要求,全力擦亮公安服务窗口。 一是持续简政放权。本着“能精简一律精简、能下放一律下放、能压缩一律压缩”的原则,对130项审批服务事项开展服务流程优化,实现了“三级十四”统一。审批承诺时限压缩了57.38%,公安“一次不用跑”事项22项,即办事项74项,便民服务事项27项,公安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便利度居全国前列。在全省公安机关实行“一窗通办”,建设了1593个公安政务服务综合窗口。深入推进“就近办”,480个派出所可办理交管业务、3588个社区和驻村警务室可代办户籍业务。 二是不断优化服务。充分运用科技赋能,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体验,率先完成“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与“公安互联网服务平台”对接,居民身份证、居住证等实现全程网办。全省可网办的公安服务事项达104项,截至2022年7月底,公安平台为企业群众提供的查询、咨询、预约、申办服务共2330万件次。在“辽事通”APP上线了居民身份电子凭证,发放电子凭证50.3万张,可应用于政务服务、宾馆旅店入住登记等场景。此外,建设了148家自助服务大厅,投放自助服务设备1105台,方便群众家门口就近办、自助办。 三是办好民生实事。我们每年都聚焦群众和企业关心关切的问题,推出一批服务保障民生实事。今年,我们出台了 《辽宁省公安机关保护市场主体、服务基本民生、稳定经济大盘二十二条措施》,推出了 服务保障民生十件实事。包括严打拒不支付农民工劳动报酬、涉医违法犯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开展护校安园、“反诈人民战争”,缓解“停车难”问题。截至今年7月底,配合政府部门追回拖欠农民工工资3.7亿元;侦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271起;处置涉医纠纷748起,查处涉医治安案件537起;排查整改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隐患1.7万处;侦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10790起,避免群众财产损失13.3亿元;违法停车短信提醒357万条,处罚量同比减少62.3%,增设“限时限位停车泊位”近2.1万个,与原有总量相比增加15.3%,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切实把服务保障民生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央广网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即时比分市场主体数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企业开办获得了哪些方面的便利?
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朱云:
感谢您的提问,我从三个方面回答您的问题:
   第一,市场主体数量保持高速增长。即时比分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于2014年1月1日先于国家层面2个月启动商事制度改革,相继实施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多证合一、全程电子化登记、压缩企业开办时间等改革措施,着力破除创业限制多、资金缺、无场所、手续繁等难题,促进了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截至2022年6月,即时比分实有市场主体已达458.4万户,是2012年底218.9万户的2.1倍。其中,企业由48.5万户增至119.2万户,增长了146%。2014年以来,即时比分新登记市场主体年均增幅接近2位数(9.6%),由2012年日均新增986户增至目前的2014户。其中,企业由2012年的日均162户增至目前的504户。
   第二,市场主体开办便利度大幅提升。对15个相关部门涉及的34个一般性登记备案类事项实行“多证合一”,形成“一口受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自动备案、只发一照”管理模式,2018年改革实施以来,即时比分共发出新设市场主体“多证合一”营业执照300万户以上,免办相关登记和备案事项1600余万个。持续简化企业登记材料、强化部门间业务协同、优化整合办事环节流程、推行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实行登记注册、公章制作、申领发票和税控设备、社保登记、住房公积金企业缴存登记、医保登记和银行预约开户等高频开办事项网上办、一次办、同步办、1日内办结。目前,即时比分半数以上地区已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半日以内,这在改革前至少需要1个多月时间。
   第三,企业准营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贯彻国务院部署要求,对全部528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按照直接取消审批(69项)、审批改为备案(14项)、实行告知承诺(39项)、优化审批服务(406项)四种方式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采取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和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审批手段、优化监管模式等办法措施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2021年7月改革实施以来,全省共涉及“证照分离”审批业务115万笔,惠及市场主体50.5万户。其中,30%的相关业务免办审批,17%的相关业务当场办结,53%的相关业务将法定审批时限平均压减50%以上,44%的新设市场主体享受到改革红利。
  
中国日报记者: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使不少企业面临发展困境。当前,落实助企纾困政策,稳住经济大盘,是现阶段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关注点,请介绍一下我们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帮助企业渡难关?
省营商局(大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周轶赢: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经营面临困难。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我们狠抓各项惠企政策落实,多措并举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稳预期、强信心,为稳定经济基本盘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落实助企纾困政策。从今年3月初开始,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围绕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减轻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负担等方面,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我们做了一个汇总,共出台了107项具体的措施,其中涉及减税降费27项、资金支持24项、融资担保22项、优化服务29项、强化监督5项。我们针对这些政策,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按月形成落实情况清单,逐项督办落实。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全力以赴、协同发力,各项政策落实已取得实效。我们通过在线问卷、赴各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1.4万户企业进行了调研,已享受到优惠政策的企业对政策满意率达到98%。
   二是推进惠企惠民政策”免申即享”。依托“辽事通”APP建设了“免申即享”平台,全省首批共发布573个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清单事项,涉及稳就业、保民生、支持科技创新、税费优惠等政策,无需企业申请,通过信息化手段,精准匹配,为市场主体自动推送各项优惠政策,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通过优化流程,进行颗粒化和标准化改造,上半年共为全省225万个市场主体减少跑动450余万次,减少申请310余万次,大大提升了政策兑现效率。
   三是转身向企,积极服务企业。线下发挥项目管家精准服务企业作用。线上依托12345热线平台,升级建设“政企直通车”,通过信息化手段为企业匹配公共管家,目前已上线政策咨询、管家服务、诉求办理三大模块,建立省、市、县三级的服务体系,服务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中小微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截至目前,各地区项目管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9217个。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开展了特色帮扶活动,如:沈阳市举办“春风送暖政策落实月”云上宣讲会,锦州市组建“政务+税务”管家团队,省商务厅组建省重点外资项目专班,落实商务服务员制度等,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解决燃眉之急。
   四是解决企业痛点堵点问题。充分发挥12345热线诉求受理“总客服”作用,全天候受理企业复工复产所涉及的生产运行、项目审批、交通运输、融资支持、税收缴纳、人才用工等有关企业配套经营的需求问题。疫情期间,协调农产品滞销等“急难愁盼”问题1.1万件,同时,加强部门协同,确保企业反映问题一站办理。协调“物流保通保畅”问题4.4万件,依托辽事通APP,上线“车辆通行证管理系统”,实现重点物资运输车辆电子通行证申请、审批、制发、展证“即接即办、全程网办”,自4月30日至7月22日,累计发放31678个电子通行证,为企业在辽宁发展保驾护航。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邵玉英:
谢谢轶赢局长。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到这里。请各位媒体记者做好本场新闻发布会的宣传报道工作。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即时比分 主办单位:即时比分办公厅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邮编:110032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mhwz@yaoyejob.com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